文:蔡兩俊
前幾天在新加坡華文報《聯合早報》上又見到郭寶崑的名字。這次是在一篇稍微談及(或重複)新加坡華語劇場的華語式悲情的文字裏。新聞工作者周文龍在和新加坡劇藝工作坊 的倫尚人 談話時提到:「因為郭寶崑有深厚的中國文化根基,對西方文化有深切瞭解,所以能創作出許多具有思想高度,深具新加坡性的戲劇作品。」
從郭寶崑個人的修養進行剖析,我們知道他精通華語(中國地區的主要語言)、英語(能和西方國家溝通的語言),對兩個地區的文化有瞭解,再進行思想和創作,而創作出有思想高度的作品。
這其實就是一種新加坡(和東南亞以外劇場)華人或以華語為媒介的劇場特性。
但是最令人擔憂的卻是這新形式在新加坡(和以外的地區)才剛起步,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本地華語劇場正在重新調整,在保持我國華語劇場的可見度以外,還得顧及生存,而沒好好發展這華語劇場的特性。說實在的,這「特性」是郭寶崑個人所承載的。根本問題最直接的解決方法,有可能就是要發展更多精通雙語(不一定是華語和英語)的戲劇人才了。
再說,其實郭寶崑所提倡的並不單只是以華語作為媒介的劇場,而是能運用多種語言為媒介的多元文化劇場。
這就包含了其他東南亞地區的戲劇了。可以見得,郭寶崑已經為本地和東南亞多元文化戲劇開了另一道門,可惜至今卻沒有很多戲劇工作者往這道門走出去,發掘多元戲劇的另一面貌。
我對其他東南亞地區的戲劇不熟悉,就不便多談,但就新加坡本地的戲劇情況,我倒覺得多元文化劇場的發展速度太緩慢了。可想而知,多元文化劇場的數量也是少之又少。這讓郭寶崑獨有的「劇場特性」不能加以有效發展。
已故新加坡戲劇家郭寶崑所提倡的多元文化劇場是新加坡(甚至馬來西亞以及其他地區的劇場)一個最能體現多元文化的劇場,早在很多年前,郭寶崑就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從早期的〈尋找小貓的媽媽〉 到後期的〈夕陽無限〉 ,都是以不同種族的演員,運用不同的方言,呈現作品的。這些作品也隨著郭寶崑到世界各地巡演,〈夕陽無限〉 就在2000年與在臺北(臺灣)舉行的第三屆華文戲劇節 的觀眾結緣。據悉,臺灣觀眾都對〈夕陽無限〉有非常好的迴響。最讓人高興的還是,臺灣觀眾都能確切明白瞭解臺上各個不同種族演員所要表達的情感。
我深信多元文化劇場是一個能和華人地區交流的橋樑,也是一個讓東南亞多元文化戲劇和華人地區戲劇相互交流的平臺。如果資金上容許,讓這交流延伸到西方國家地區的話,那將是亞洲戲劇在西方社會的新風潮。
郭寶崑為新加坡多元文化走向華人地區作交流邁出了第一步,可惜只參加了兩屆華文戲劇節,但是這並不代表郭寶崑先生並沒有偉業,單是他為新加坡華語戲劇上的貢獻,就已經是功不可沒了。但是在發展本地華語戲劇的當兒,他並沒有旁人扶助,將多元文化戲劇帶到華人地區(或以外的地區)作交流,也在創作多元文化戲劇上,因數量過少,不能發出強有力的聲音。
在郭寶崑先生逝世後,新加坡華語和多元文化戲劇(我認為應該將他們分開,較為清楚)都真空了一陣。幸好有許多華語劇場內中堅分子的努力,近年來,華語戲劇也正重新接軌。從戲劇盒 到實踐劇場 ,華語戲劇頻頻湧現,到國外的交流活動也跟著增加了。這是一個好趨勢。多元文化劇場也正重新開始,也必要加以發展。
但是,我所要重點探討的是郭寶崑的那「第一步」,〈夕陽無限〉和〈靈戲〉 於華文戲劇節的參演是我國(對我而言,也是區域性)多元文化戲劇交流的里程碑,雖然只有兩次,但確實是能讓戲劇後者能借鑒的例子,繼續在多元文化戲劇交流上獻出力量。
人才的不足以及戲劇工作者所缺乏之熱忱等問題之外,主要問題在於金錢上的匱乏,讓許多優良的本地(和區域)的戲劇作品無法到國外作交流。終究,戲劇交流是非商業性質的活動,難以找尋贊助商支持,所以戲劇工作者們應該找出另一個有效途徑,來繼續打開之前郭寶崑先生所推開的多元文化戲劇交流那扇門。
這需要在兩方面著手,一,發掘更多精通雙語的戲劇人才、二、塑造多元文化戲劇的創作風氣。在金錢匱乏的問題上,我唯有覺得多元文化戲劇個體戶是唯一能實現這宏願的有效形式。一個人的多元文化劇場不但能把個人的雙語文化的承載注入戲劇作品內,也能以一張飛機票的錢,讓這多元戲劇作品到國外不同的地方巡演。這可是個較為可行的方法。
話說回來,郭寶崑也是以一個人的文化修養,給多元文化戲劇邁開了第一步,那為什麼我們不能再尋找多一個“在成長中的郭寶崑”呢?重點在於,要瞭解戲劇家郭寶崑的戲劇要素-那就是精通雙語、雙文化,深入思考和創作,創造有思想高度的作品。這是每一個有尊嚴的藝術工作者所該持有的特性。
|同步刊登于中华戏剧协会会讯|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