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釗導演(香港)
張藝生導演(香港)
文:林正尉 (台北/台灣)
很少會有閱讀者因序言不佳而丟開書本 ; 而紐約,幾篇即時的報評遂可決定一部百老匯戲劇的生死,換言之,我們應當慶幸未活在這種產業競爭的(共犯)結構裡。即使不必面對這般沈重壓力,儘管看排的寫者群僅僅看了六段演出,其餘十段仍在創作中,我也不願辜負這篇文章。
要先感謝並稍整香港劇評人小西梳理陳炳釗創作脈絡的評論。小西指道,陳炳釗於1995年「香港話劇團」的《荒謬及後現代之夜》節目之一,搬演《哈姆雷特機器》之因,主要是給使用粵語的香港民眾來場不同於傳統話劇上的「美學衝擊」。08年,「前進進」演出的《哈奈馬仙》(即Hamlet Machine),在穆勒(Heiner Müller )原作基礎上,加插大量出自陳炳釗與龍文康的全新文本。
08年四月底,上演於香港牛棚劇場的《哈奈馬仙》節目單寫著:
ib>「『To be Hamlet , 還是Not to be Hamlet?』是《哈奈馬仙》向觀眾拋出的一個問號,如果我們都是哈姆雷特王子,面對身份的失落,文化的謊言,我們又該如何行動?」該戲演出之契機,小西談到 : 「把時空指向當代與未來 : 以西九(筆者按 : 香港西九龍文娛藝術區)(1)為象徵的文化產業轉向的年代。《哈奈馬仙》近日的宣傳,更旗幟鮮明地以『向西九說不』作為招睞,對於文化產業的轉向的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試想想,在一個文化產業發光發熱的未來,當文化藝術終於得全面產業化,舞台演員在廣大社會的知名度足以比美電影明星,藝術愛好者跟追星族與狂熱粉絲並無二致,演出了差不多一百場《哈姆雷特》的萬人迷男主角,卻在超級大劇院裏迷失了方向…」
將焦點轉到導演《哈奈馬仙》張藝生身上。08年上演之前,他參加過國際知名的藝團,也曾在國際巡迴超過百場演出。對於本戲質疑現時太過商業化的劇場生態問題,張藝生表示體驗非常深刻。「我嘗試當時的心情及感受投射到演出上,結果是看著排戲的我,反而有更多的反思空間。… 」
我們即將看到的哈姆雷特,是個現在可能是在赤道附近一個氣溫高達四十度的東南亞城市的哈姆雷特,也可能是在一個氣溫只有零下十度中國內陸城市的哈姆雷特,換言之,他的版圖跟丹麥可能沒有任何關係了。眼前他所需要的,只是停留當地二十四小時完成他的工作,然後乘飛機飛往另個城市,根本沒時間搞清楚他在哪裡,沒機會感受到城市的溫度,他不必去筆記,這裡是廣州大劇院、那裡是台灣國家戲劇院、明天要飛浦東文化中心,下個月西九龍文化藝術區有連續一個月的演出。走在他眼前的專業行政秘書,早已幫他辦好一年內的機票。可以處理他只要負責擔演他的hamlet b——hamlet,小寫h,根本不是個人,而是一樣可替換的道具——,若他身體不適,即將有哈姆雷特從A至Z的演員足以取代他。成本和即時利潤,不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紀錄、數字、知名度,才是哈姆雷特b繼續「存活」的目標。我們看不到皮藍德婁筆下的角色,自個兒闖入排練室尋找舞台,我們看到的是公式化的角色,唯有打響頭砲,打開中國表演藝術市場的缺口,喚起潛在龐大消費群的需要和身份認同,能做到這些,才有足夠的條件去跟其他「文化產業」,進行水平或垂直的企業整合,再通過明星體制的行銷策略大力輔助,最終相互連結成跨領域、真正屬於這時代的大型產業。
近兩天,台灣知名作家張大春在部落格嚴厲批判「文化創意產業」,報章媒體和網路引起軒然狂潮。立場中不中肯或立場見仁見智,但張大春筆下一段話充分印證了hamlet b的處境 :
「進入了這些行業之後,他們與上述各領域的專業技術、教養和知識亦無關,他們的興趣和職責就是媒合政商資源,看起來充其量不過就是一種兼領經紀人和營銷者身份的幫閒份子。創作者拉不下臉來談生意,就需要他們。他們生意談大了,就回過頭來指導創作者。創作者要是沒出息一點,就等著被這種人掌控、消費或淘汰;創作者要是不要臉一點,就自己出面說:『我也是搞文創產業的!』可是憑藉著在業內幫閒的資歷,他們可以演講、寫專欄、出書,成為意見領袖,還彼此串合,虛構出『文化創意產業』這樣的語詞。還反過頭來告訴創作者:你們所幹的活兒,其實是我這個產業的一個環節、一個零件、一個『區塊』。」
就此不論是否公允,網路上的論戰討論多了,人也會疲憊。最終媒體焦點一轉,人也自己順著攝影機的鏡眼,開始爭辯、討論其他議題。筆者建議,正好hamlet b上演了九十九場,何不讓他親自來跟大家說說他的「復仇」故事?好的藝術作品不一定能提出結論或解決方式,但能開創出不同的討論層次或視野,網路上的紛多辯言還不如先冷靜,何不揉揉眼,相約看場來自香港、台灣與中國三地的聯合創作呢?
Notes/附註
(1)香港西九大型發展計畫由98年董建華提出,目的在於西九龍填海區興建一系列「世界級文化設施」——意圖明顯可見,讓香港成為亞洲藝文之都——包括集文化藝術、潮流消費及大眾娛樂為一體,包括劇場綜合大樓、演藝場館、博物館與廣場等,但計畫必須提出「巨大天篷」為條件,發出邀請,反而引起不少爭議,包括建築與維修成本高、擔憂淪落為地主口中、仕紳化等輿論不斷,06年香港政府撤回「天篷提案」,至今雖有三個設計方案並行,然因收取高稅收、顧問費疑慮等,仍爭議不休 : 「計埋算來,福斯特爵士已經至少是第3次,在同一個項目上,從香港納稅人和資本家這裏領取巨額費用了。在規劃確定之後,十幾個建築設計項目,每個還要至少進行兩輪的公開國際設計競賽,如果都是按照這樣的付費標準,西九龍依舊一片空地,政府撥款卻已經耗去大半。西九文娛區如何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見薛求理< 西九沙場>,2010年9月30日,明報)
演出資訊:
時間 : 2010年11月26-28日(台灣兩廳院實驗劇場)
2010年12月9~12日(香港前進進牛棚劇場)
2010年12月17~19日(廣東現代舞團小劇場)
演出語言:中、粵語演出,附中文字幕
演出地點:台北兩廳院實驗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