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由实践剧场提供
日期:2007年8月17日
时间:晚间8时正
地点:新加坡戏剧中心
蔡两俊
2007年8月18日
不管是商业演出,还是非商业演出,戏剧的主要目的是要感动观众。在娱乐观众时,不免要提醒他们一下人生道理。这两点,由香港编剧杜国威所写,新加坡实践剧场所呈献的主流商业演出〈天冷就回来〉-简称〈冷〉-就已经做到了。在艺术层次上,也仅是如此。但是,从另一个观点来看,目前在新加坡,〈冷〉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制作。因为实践剧场已经开始运用主流商业剧场的模式,和新加坡英语剧场里的商业戏剧团体并列,用各种不同的行销策略,来吸引观众。在努力达到这个点的当儿,实践剧场的创作者们是否有被商业戏剧的需要所影响,往后会继续创作一般人所能接受的通俗戏剧呢?其实,也可以,因为这也只是艺术策略而已,和“先鸡后蛋或先蛋后鸡”的挣扎问题一样,难以得到答案。实践剧场同仁也知道这一点。他们的“勒紧腰带”系列演出就是一个好例子-艺术层次较为深沉的作品,都会在这里展演,且是免费供人欣赏的。The Tosca Project 就是一个令人期待的作品。
身为一个爱看戏的人,我难免对戏的要求很多。看了许多商业性质的戏,也不免对商业戏剧反复不变的艺术策略而感到乏味。这并不代表商业戏剧是不可看的。许多来自西方的音乐剧为什么能历久不衰,长期连演不断?原因就是,演员功力深,戏的主题永远和人性的不足之处相关,让观众看了戏以后,能被戏剧启发,而感到振奋。另外,就是制作的品质-设计和效果。
那〈冷〉是否有以上的作用?其实,张力不大。
杜国威选择了将阿乐(田伟鸿饰演)放在遥远的美国来反观新加坡的一切,主要将戏剧的基础放在音乐和爱情上面。这和美国百老汇戏剧 Dreamgirls和 Rent 的架构相似。一个爱音乐的年轻人,勇于一切,敢爱敢恨等等,但是这些似乎都和两个百老汇有相同元素的东西,拼凑起来,还是不能达到应有的张力。原因在于剧本的氛围只停留在怀旧的层面上。这也因为梁文福的歌曲都非常道地,所承载的是新加坡的原貌感觉,实在是没有任何强烈犀利的题材。Dreamgirls和Rent虽然是旧作,但种族歧视和同志的课题强烈,就在现今社会,这些课题也还余波荡漾。
在设计方面,布景非常平实且实用。音乐也非常商业、通俗,但是最大的败笔在于乐团的选择。电音的使用让制作变得非常机械化,没有感情的存在。乐团也在最后〈陪我看日出〉一曲中,不能衡量声量的大小,顿时音乐差点变成噪音。还有, 编曲人似乎没有注意台词和音乐之间的交界点,许多有效的moment都被淡化,缝隙间的裂痕非常明显。最让人纳闷地是导演们没有察觉到这些瑕疵吗?可能,导演们都太忙于将音乐剧建立起来,忽略了音乐剧里较为细腻的部分。建立一场音乐剧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主要演员,多半能唱,但演出却参差不齐。〈冷〉全剧,只有陈瑞彪和董姿彦的演技和歌唱脱颖而出。他们两人不但唱腔强,在诠释歌词时也非常细心,把歌演绎的淋漓尽致。最弱的,莫过于郑展伦了,从第一个调子开始,就已漏洞百出。而值得赞赏的,应该是群众演员了。群众演员里卧虎藏龙,能唱的就有歌唱老师Lim Shieh Yih,英语剧场的Celine Rosa Tan等等,也包括演技精湛的黄家强和吴悦娟。黄家强和吴悦娟虽然不是歌手,但在通过熟练的演艺技巧,将歌词处理得非常恰当,让人物性格从歌曲里走出来,歌曲也跟着散发另一种风味。
总的来说,观看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冷〉,不禁让人感到“冷”,它其实就是一个梁文福的歌曲回顾演出。观众在重温梁文福脍炙人口的歌曲的当儿,戏剧其实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并没有将梁文福的歌曲深化,并升华到戏剧里面去,没有让人感到启发的机会,不用说振奋人心了。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