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by Cultural Affairs Bureau of Macau S.A.R. Government
戴碧筠
每年在澳門藝術節佔一席位的土生土語話劇團,將於明年迎接銀禧,如何在一如概住辛辣敢言的風格中,尋求突破,能夠細水長流而鮮活百變,相信是觀眾每年購票入場翹首以待的。
今年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的參節劇目名為《風來運轉》,講述「黑仔王」Bernardo於颱風天飛來横財,「冷手執個熱煎堆」,竟然中了九千萬香港彩票,以為風來運轉之際,卻又因颱風未能即時兌獎,各人視Bernardo手中的彩票如同萬夾鎖匙,誰到手誰就發財,一時間人性盡現 ——奚落挖苦變成阿諛奉承、傲慢白眼變成口甜舌滑、慷慨大方變成心機重重,原本充滿人情味的咖啡店,轉眼間變成覬覦彩票獎金的戰場。最終,彩票粉碎在眾人爭奪之中,原本以為失去一切的Bernardo又突然獲得「孤寒二叔」的鉅額遺產,總算有個童話式的開心結局。
《風來運轉》故事通俗,結構簡單,就是鋪陳、衝突、解決三步曲,結局也沒有太大驚喜,反而演出中大量穿插的嘲諷時弊笑料頗為出色,從官場政治到社會民生百態,通通緊貼澳門人最介意、最在乎的亂象與不公,針砭到位,看出編導用心剪裁,秒間戳中觀眾笑點,歡樂中帶出澳門人的生活感慨,引起共鳴。再加上兩段間場播放的惡搞短片,以及新聞報導員與天氣專家的搞笑插曲,節奏明快,反映現實,貫切幽默調侃風格之餘,帶來了間離效果,進一步延伸敍事,帶出了更多時代精神,為整個演出增添亮點。
作為土生土長的澳門人,筆者對於土生土語(Patuá)這種與澳門關係密切,卻又不為日常所用的語言,也感到非常陌生,觀賞土生土語話劇需要借助字幕去瞭解劇情。這種獨特的文化體驗,也不僅限於華人,即使是葡萄牙人、土生葡人,也未必通曉這種獨特的澳門方言。土生土語相傳在十七世紀已經出現,隨著葡萄牙的航海偉業而生,混合了古老的葡萄牙語、馬來語、西班牙語、果亞語、粵語及英語,時至今日,已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但真正能聽、能講土生土語的人並不多,甚至土生土語話劇團也將劇團定位為「挽救與延續」這種美麗的語言,透過戲劇藝術吸引年輕人學習土生土語。的確,透過每年澳門藝術節的機遇,葡人、土生、華人聚首一堂,欣賞土生土語話劇,已漸漸成為澳門一種對多元文化重視與珍惜的傳統。不同母語的人們,能對幽本土亂象一默的橋段同時引俊不禁,正因彼此活在同一天空下,共享相同的文化語境。
《風來運轉》藉天氣與運氣,曲線映射澳門人、事、物皆可人為之無稽荒誕,打開本土集體回憶,「抽水」之餘,像為澳門畫一幅簡潔生動的時代速寫、煮一道本地人吃了百般滋味在心頭的家常菜。宋代詩人陸游在《游山西村》中寫道:「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劇中,倒霉鬼也有搖身一變成為億萬富豪的一天、超級颱風也可能只是「大海得了小感冒」,峰迴路轉本屬平常之事,盼無論是澳門土生土語的保育,還是澳門人對生活的感慨,都能在劇場中、現實中嘻笑怒罵出一番新氣象。